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儒商会馆,此时己近后半夜,馆内的烛火还亮着,烛芯跳动着,把案上的账册映得忽明忽暗。
案上摊着三卷泛黄的账册,分别标着“徐城里葬物料”
、“仁捐分配”
和“弟子仁泽补”
。
冉耕穿着一件半旧的长衫,正坐在案前,用一把刻刀刮着账册上的错字。
“仁捐一万枚,五千枚修水沟和滤水陶管——徐城的水沟得重新挖,要挖三尺深,宽两尺,还要在沟底铺陶管,防止淤泥堵塞,陶管得让明器技的弟子赶制,大概需要三千枚铜币;剩下的两千枚用来雇徐民挖沟,每人每天给两枚铜币,能雇五十人,十天就能完工。”
冉耕推了推“仁捐分配”
的木牍,又拿起“复耕基金账”
,“五千枚给徐民当复耕基金,徐城大概有两百多户百姓,每户能分二十多枚,够买半斗粟种——不过粟种要从鲁地买,得算上运费,大概要五百枚铜币,剩下的西千五百枚首接分给百姓。”
他顿了顿,皱起眉头:“但光有粟种不够,还得有农具。
徐城的农具大多被洪水冲没了,让吴军在当地提供农具,比如犁、锄、镰,就能让他们春耕的时候用上。”
“提供农具没问题。”
伍子胥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刚从驿馆赶来,手里拿着封密信,信封是用绢布做的,上面盖着吴王的赤金印玺:“吴王准了——两万五千枚丧礼钱,一万枚仁捐,明天一早把铜币送到儒商会馆。”
伍子胥走进来,解下腰间的佩玉,又重新系上——这次的结法换成了鲁式的单环结,佩玉悬在左侧,终于合了周礼的规矩。
他拍了拍佩玉,语气里有了一丝轻松:“这仁捐也是‘礼的学费’——让吴军知道,‘礼’不是免费的,不是想用时拿来装样子,不用时就扔在一边。
下次再想水攻,得想想百姓的死活——这才是‘礼’的用处,比晋人的‘法’管用多了。”
冉耕抬起头,看了看伍子胥的佩玉,眼里露出一丝赞许:“伍大夫能理解‘礼’的真意,是吴国的福气,农具和粟种,我会列个清单,确保百姓春耕的时候能拿到。”
他拿起“弟子仁泽补”
,“十名哭丧礼生,每人每天仁泽补两斗粟,要两千枚铜币;九十名及门弟子,每人每天仁泽补一斗五升粟,要西千零五十枚铜币;明器技、木工技、织染技的弟子负责做纸棺、纸服、纸人,大概有五十名弟子参与,十天就是一千五百枚铜币——这些都从两万五千枚丧礼钱里出,剩下的钱用来买桑皮纸、竹篾、草木灰等物料,刚好够。”
伍子胥走到案前,低头看着账册上的数字,指尖轻轻点了点“仁捐分配”
:“修水沟的时候,让吴军派些士兵帮忙——徐民刚经历洪水,身体弱,挖沟太累。
还有复耕农具和粟种,吴军会分给百姓——我会派人监督,确保每户百姓都能拿到。”
冉耕点了点头:“好,我会跟弟子们说,明天一早就出发去徐城,先清理尸体,再办葬礼,同时开始修水沟、分复耕农具和粟种。
争取在二十天内完成,不耽误百姓春耕。”
伍子胥看着案上的账册,看着冉耕认真记账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他想起徐城冰面下的婴孩,想起高柴说的“提前说一声”
,想起孔丘说的“让人活下去”
——这些曾经被他忽略的东西,如今成了最珍贵的“礼”
。
烛火跳动着,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账册上的数字在烛火下显得格外温暖。
窗外的寒风还在刮,可馆内的空气却透着一丝暖意——那是“仁”
的温度,是“礼”
的温度,是让人活下去的温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