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钢筋扎进手掌那天,他没喊疼,
>医院说缝针要八百,他转身就走。
>回来用胶布缠住裂口,继续搬砖上楼。
>他说男人流血不能流泪,可夜里翻身时,哼了一声‘妈’。”
我没有通知任何人,带上便携录音设备直接去了城东的老工业区。
小宇家住在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筒子楼里,楼梯扶手锈得几乎握不住。
见到我的时候,孩子眼睛亮了一下,又迅速低下头,像是怕自己显得太期待。
我们就在那片堆满杂物的小院里完成了录制。
没有专业隔音,背景里有邻居炒菜的油烟声、楼上孩子的打闹声,还有远处不断响起的塔吊警报。
但小宇唱得很稳,每一个字都像钉进地面的螺丝。
录完后他问我:“叔叔,这首歌也能变成星星吗?”
“会的,”
我说,“而且它会照亮很多人的眼睛。”
我把这段录音编号【50218】,归入“童声证言”
系列,并破例提交伦理委员会特批,允许在未签署正式授权书的情况下先行发布??小宇父母尚未知情,但我相信,当父亲听到儿子为自己发声的那一瞬,所有的程序都将退居其次。
果然,三天后王老师发来消息:小宇的父亲听着歌哭了,第二天就拿着打印出来的歌词去找包工头谈判,最终拿到了医药费补偿。
“他说,不能让儿子觉得这个世界只认拳头不认理。”
舆论随之升温。
有人开始重新审视“声音驿站”
的意义:它不只是情感宣泄的出口,更成了某些沉默者手中唯一的武器。
但也有人质疑我们是否越界??将未成年人卷入社会议题,是否构成另一种利用?
这一次,我没有召开闭门会议,而是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邀请包括小宇在内的十位“声音写作课”
学生,参与一场公开对话直播,主题是“孩子有没有权利讲述现实”
。
直播当天,演播厅坐满了记者、学者和家长代表。
镜头对准这些平均年龄不过十一岁的孩子时,我能感觉到空气里的紧张。
第一个发言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她讲起自己写的《妈妈的药瓶》:“我知道不该说,可每次看到她偷偷藏药,我就想问,为什么大人总以为装不知道就能好了?”
另一个男孩站起来说:“你们觉得我们不懂痛苦?可我爸喝醉了打我妈的时候,是我抱着妹妹躲在厕所里数外面打了多少下。”
现场一片寂静。
一位心理学教授当场改口:“或许我们一直错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也低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这场直播最终获得两千多万次观看,“儿童原声档案”
项目因此获得教育部关注,有望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内容。
风波渐息之际,沈磊再次来电。
这次他的语气不再是激动,而是近乎虔诚:“剧团决定把《迟到的情书》舞台剧首演定在十月十五号??我爸的忌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