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从“思妇”
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
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
《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
(“偶语”
,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与曹植“思捷而才俊”
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
的宣言。
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
,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
理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着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文中要点有:1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
的说法来源于此;2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3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2、《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3、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魏明帝曹叡(公元204年-公元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叡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
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