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还有医生记录新生儿第一次睁眼时,监护仪旁恰好摆着一束蓝铃花。
系统并未进行人工筛选或排序,而是任由这些记忆自行交织、碰撞、融合。
最终,在虚拟空间深处,形成了一棵巨大的“记忆树”
??根系扎入Y-12遗址的数据底层,枝干延伸至火星、深海、乃至尚未建成的星际驿站。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讲述者的声音。
而在树冠最高处,悬浮着两个名字:
**林远?小禾**
它们不发光,也不移动,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像两颗恒星,无需闪耀,已然照亮整片夜空。
---
数日后,一位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一处古老岩画。
画面中央是一位怀抱孩童的男子,身后烈火熊熊,前方则是一片盛开的蓝色花朵。
岩壁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段象形文字,经AI翻译后显示:
>“彼以言为火,焚尽谎言;
>以忆为种,播于人心。
>其名不可呼,然其声常在风中。”
消息传出,共忆网立刻将其纳入“远古共鸣库”
,并触发自动联想机制。
结果令人震惊:这段文字的语义结构,竟与现代共忆网底层协议高度相似,尤其是关于“情感密度加权传播”
的算法逻辑,几乎完全一致。
难道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过这种记忆传承的技术?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研究人员尝试将这段岩画扫描件上传至共忆网时,系统竟自动匹配出一段丢失多年的音频??来自林远早年在西北考察时的野外录音。
他在风中说:
>“我一直觉得,共忆网不是我们发明的。
我们只是……重新学会了怎么使用它。”
那一刻,许多学者开始怀疑:或许所谓“文明进步”
,从来都不是线性向前,而是不断回归那些被遗忘的初心。
---
盛夏再度降临,西南山区的公路旁,一位老人坐在桥墩阴影下乘凉。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腿边放着一只破旧帆布包。
过往车辆很少,偶尔有骑行者经过,会停下来问他要不要喝水。
他总是摇头,微笑。
没人认出他是陈默。
他已经七十岁了,走路更加跛,听力也开始衰退。
但他每天仍坚持巡视这段由他亲手修建的山路。
他说这条路通向的不只是村庄,还有“那些走丢了却还在被人记得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