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她自费购买了大量的建筑理论、城市规划、社会人文方面的专业书籍,堆满了自己的书房。
深夜,当别人早已入睡,她还在台灯下刻苦研读,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她主动拜访高校相关领域的教授、研究所的学者、资深建筑师,虚心求教,参与他们的沙龙和研讨会,努力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迅速专业化、系统化。
这个过程是孤独且艰难的,她需要消化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一想到这可能是靠近李卫宁世界的唯一桥梁,她便又充满了动力。
在积累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后,她开始精心策划一系列高质量的相关专题报道。
选题、联系采访对象、实地调研、撰写稿件……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力求完美。
她“恰好”
将李卫宁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作为最重要的案例调研基地。
这并非偶然,而是她基于对李卫宁工作重心区域的了解所做的刻意选择。
每一次出差调研,她都当作一次可能“偶遇”
的机会。
她会提前很久,通过行业网站、学术论坛等公开信息,像侦探一样仔细排查李卫宁可能参与的专业讲座、学术研讨会、建筑展览的日程。
然后,她会以工作之名,精心安排自己的行程,“恰好”
出现在那些场合。
她总是选择后排或角落的位置,穿着简约而得体的职业装,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专业的、认真的与会者。
她神情专注地聆听,认真地做着笔记,不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能够理解李卫宁所处的专业语境,期望有朝一日能进行平等的交流。
讲座或展览结束后,她严格遵守自己设定的界限,从不主动上前搭讪,最多只是在人群散场时,与李卫宁的目光有瞬间的、不经意的交汇,然后微微点头示意,露出一个礼貌而疏离的职业性微笑,便迅速转身,汇入人流,消失不见。
每一次这样的“偶遇”
,背后是她大量的信息搜集、行程规划和自我情绪控制。
她要克制住想多看李卫宁几眼的冲动,要压抑住想上前说话的渴望,这种克制,每一次都是对她意志力的考验。
一次,两次,三次……李卫宁从最初的惊讶、不适(以为是刻意为之),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再到后来,甚至会下意识地在进入会场时,用目光扫视一下后排,看看那个熟悉的身影是否在场。
她发现,王念的出现真的严格限于这些专业场合,她的言行举止无可挑剔,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深度,完全就是一个敬业、专业的文化记者形象。
这种“不期而遇”
渐渐不再让她感到紧张和排斥,反而成了一种可以预期的、甚至带点微妙趣味的日常插曲。
她开始隐约觉得,这个褪去了偏执与疯狂、展现出专业素养和沉静气质的“全新”
的王念,或许真的和那个记忆中的少女,不一样了。
而这种印象的改变,是王念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无数次奔波调研的辛苦和强大的自我克制力换来的。
第三步,是润物无声的精神分享与遥远的共鸣。
这是一项需要极高文学素养和情感洞察力的创造性努力。
王念深知,要真正靠近李卫宁,仅仅出现在物理空间和专业领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触及她的精神世界,与她产生灵魂层面的共鸣。
但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用直白的情感倾诉去轰炸,那只会引起反弹。
于是,她决定创建一个精神家园,一个李卫宁可以自由出入、却不知道主人是谁的“秘密花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