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我研究过调音的原理,宫、商两音应当低沉,征、羽两音应当高亢。
如果依照公孙崇(北魏官员)的方法,只用十二律的声音,还说能‘旋相为宫’(以十二律中的任一音作为宫音,组成不同调式),高低音都足够。
但黄钟律管最长,若以黄钟为宫音,各音还能协调;可若要调和八音,就需要搭配多种音色,才能形成优美的音乐。
如果以应钟为宫音、蕤宾为征音,就会出现征音低沉而宫音高亢的情况,虽然有韵律,却无法组成乐曲;若以中吕为宫音,十二律中就没有合适的音可以搭配。
如今依照京房的典籍,以中吕为宫音时,用‘去灭’(京房六十律中的一个音)为商音、‘执始’(京房六十律中的一个音)为征音,才能形成和谐的韵律。
但公孙崇以中吕为宫音时,仍用林钟为征音,怎么可能协调呢!
不过音律本身精妙细微,史书的记载又简略,过去的典籍只说律准有十三根弦,弦与弦之间的距离是九尺,没说是否需要琴柱。
另外,典籍中提到‘一寸之内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刻度细微难以辨明。
我私下做过试验,律准应当安装琴柱,只需调整琴柱的前后位置,来契合律准的刻度,就能让相生的韵律自然协调。
律准中间那根弦的粗细,要和古琴的宫弦相近,安装弦轴来调音,让它与黄钟的音高吻合。
在中弦下方,按刻度画出六十律高低音的标记,其余十二根弦则像古筝一样安装琴柱,再根据中弦上一周的音高,在十二根弦上标注对应的刻度。
之后依照音律相生的规则依次调试,确定十二律中的商音、征音;商音、征音确定后,再依照古琴五调的调音方法校准乐器,然后搭配各种音色来修饰音乐。
如果偏离这个方法,声音就不会和谐。
况且燧人氏没有老师却学会了用火,京房没有拜师却改进了音律,所以说,懂音律的人想教别人却找不到徒弟,内心领悟的人靠自己体会却无需老师。
只要有一丝收获,都来自内心的钻研,难道一定要经过老师传授,才能算奇特的成就吗!”
尚书萧宝寅上奏说:“陈仲儒的学问没有师承,轻率地想要制作律准,不应批准。”
这件事最终就搁置了。
北魏中尉、东平王元匡,因议事主张多次被任城王元澄驳回,心怀怨恨,又翻出过去准备弹劾他人时用的棺材(象征决一死战),打算上奏弹劾元澄。
元澄随即上奏元匡的三十多条罪状,廷尉判定元匡死刑。
秋季八月己未日,朝廷下诏免除元匡死刑,削去他的官爵,任命车骑将军侯刚接替他担任中尉。
三公郎中辛雄上奏为元匡辩解,认为:“元匡历经三朝,刚正不阿的事迹朝野皆知,所以孝文帝赐他‘匡’这个名字。
先帝生前己宽容他,陛下也应在后续宽待他;若最终将他贬黜,恐怕会让忠臣不敢再首言。”
不久,朝廷又任命元匡为平州刺史。
辛雄是辛琛的族孙。
九月庚寅日,胡太后游览嵩高山;癸巳日,返回宫中。
太后从容地对兼中书舍人杨昱说:“我的亲戚在外地为官,若有不称人心的行为,你若听说了,千万别隐瞒!”
杨昱上奏,称扬州刺史李崇用五辆车装载财物,恒州刺史杨钧打造银制餐具,送给领军元义。
太后召见元义夫妇,哭着斥责他们。
元义从此怨恨杨昱。
杨昱叔父杨舒的妻子,是武昌王元和的妹妹,而元和是元义的堂祖父。
杨舒去世后,元氏多次请求分家居住,杨昱的父亲杨椿哭着指责她,元氏却不听,从此记恨杨家。
恰逢瀛州百姓刘宣明谋反,事情败露后逃跑。
元义让元和与元氏诬告杨昱藏匿刘宣明,还说:“杨昱的父亲、定州刺史杨椿,叔父、华州刺史杨津,都送了三百具兵器,图谋不轨。”
元义又罗织罪名构陷杨家,派五百名御杖卫士连夜包围杨昱的宅邸,搜查后却一无所获。
太后询问情况,杨昱详细说明是元氏因记恨诬告。
太后解开杨昱的绑绳,判处元和与元氏死刑,不久元义出面营救,最终元和仅被免官,元氏竟未受任何处罚。
冬季十二月癸丑日,北魏任城文宣王元澄去世。
庚申日,北魏宣布大赦。
这一年,高句丽国王高云去世,世子高安继位。
北魏因郎官选拔不精,大规模淘汰人员,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及范阳人祖莹等八人因有才被留用,其余人都被罢免遣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