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如果不是她自己提及,没有人会在读《金童玉女》的时候想到《三人行》。
但是如果知道了再去读,就会觉得《金童玉女》和《三人行》犹如镜像一般存在,很有趣。
吉根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姐妹》。
在那个小说里,有一对出生于爱尔兰乡下的姐妹。
妹妹嫁到城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奢侈生活。
姐姐则留下照顾年迈的父母,耽误了婚事,多年来孑然一身,父母死后,她继承了田地。
妹妹每年夏天带着孩子回来,在姐姐这里住一段。
但是这一年不一样。
她来了就一直赖在这里,似乎没有要走的意思。
姐姐忍耐着,每天伺候她和她的孩子,直到最后一刻,姐姐爆发了,她揭穿了真相.没有缎子窗帘,没有洗碗机,一切都是捏造的,妹妹已经被丈夫抛弃了,她回来是想侵占姐姐的土地。
但是姐姐告诉她,这里的一切是我用三十年的时光换得的,我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人把它夺走。
故事的最后,姐姐站在镜子前面为妹妹梳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妹妹有一头姐姐一直羡慕的金色长发,忽然姐姐拿起剪刀,咔嚓一下剪掉了妹妹的头发。
妹妹惊恐地尖叫起来。
小说结束于此。
女孩之间,因为妒忌而剪发的情节,并非吉根原创,菲茨杰拉德写过一篇《伯妮斯剪发》,好看女孩的头发也这样被恶狠狠地剪掉了。
《姐妹》是不是在与《伯妮斯剪发》对话,不得而知。
但这丝毫不妨碍《姐妹》成为一篇出色的小说。
我喜欢那个孤独、隐忍和倔强的姐姐,她捍卫着她手里仅有的一点东西,那是她的存在于世的凭借。
《姐妹》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南极》里,我大概是在2011年读到的。
虽然重读过,但也早已忘掉了。
我把自己称作是挥发型的阅读者(这个领悟来自喝酒,我喝了酒会脸红,酒气浓重,但是几小时后就完全散尽了,好像根本没有喝过一样)——我记不住任何书里的句子,想要在写文章的时候援引它们几乎没可能。
大概过一年,我就会忘记小说里的大部分情节,记住的可能只有零星细节,三年后再被问起某本书,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因为——,嗯,了无痕迹。
这样倒是也有好处,从来不用担心所谓“影响的焦虑”
,只要时间够久,不怕有什么大师的杰作是不能忘记的。
2017-2《收获》刊载张悦然中篇《大乔小乔》
写《大乔小乔》的时候,我早已把《姐妹》忘得一干二净。
我唯一记得是剪发的细节,那是读了菲茨杰拉德之后,产生的重叠印象。
但是菲茨杰拉德和吉根已经纠缠到一起,到底是谁先写的,我已经搞不清。
《大乔小乔》的源头,是我在豆瓣认识的一个朋友r,她在瑞典读经济学博士,到波士顿做交换学生一年。
我们在冬天的波士顿碰面。
她拘谨害羞,但又闪耀出某种深邃的智慧。
她把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推荐给我,带着我在下过雪的哈佛大学游逛,指给我看她平时看欧洲艺术电影的小剧场(当天有一部我忘记名字的大师的电影在上映,但我还是更乐于去附近的小店购买滑雪衫和马克杯)。
后来她回国,我们又见了一面。
她讲给我听一些她研究的课题,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把土豆带到欧洲。
而土豆的引入,对欧洲总体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有很大的影响。
然后她随口说起刚从一个研究计划生育的学者那里听来的故事:一对姐妹,合法出生的姐姐终于不堪家庭压力,在多年后自杀,不合法的妹妹却好像没有受到影响,健康地活着。
在她的引荐之下,我见了这位学者,他送给我两本无法公开出版的关于计划生育的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