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第一回 发宏愿趁隙出京 渡流沙险过五烽(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景法师心下一颤,才十几岁年纪,发的问便如此深奥,看来真正是佛门中人。

法师简要做了回答。

玄奘又问:“经上讲涅磐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如何寂灭后便享有安乐呢?”

三言两语,便让景法师刮目相看。

之后,景法师特地为玄奘做了专场讲解。

不久,寺里严法师开讲《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是大乘瑜伽派基本论书,印度僧人无著撰,这时,汉译本是北魏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佛陀扇多所译。

佛陀扇多对汉语并不精通,有些译法玄奘感到不好理解,提问严法师,严法师也给不出好的答案。

玄奘天资聪颖,听各法师讲诸般经论,一学即通,武德元年(618)玄奘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罗学佛,崭露头角。

武德五年(622年),离开成都,游历至荆州、吴会、相州等地,结识了沙门道深、慧休、法常、僧辩、玄会等,切磋佛法义理,学问日益精湛,吴蜀荆楚,莫不知名。

武德末年,到长安大庄严寺。

研习《成实论》《俱舍论》等,皆一遍而通其要旨。

24岁时,不仅长得仪表堂堂,清矍超凡,更是精通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典,年纪轻轻便成为三藏法师。

大唐统一了。

天下趋于安定。

但是此前大隋国祚短促,来不及开展文化建设就天下大乱。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经书佛法的翻译错讹百出,极大地影响了经义的研读。

各门各派讨论虽相当激烈,但认识分歧极大。

在对佛经的研究中,玄奘广泛接触各门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难问题甚多,精心研读《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对与两论有密切关系的《毗昙》学论书,也加以精研,总感觉四谛的解释不能圆满,怀疑其译经有误。

早期佛教的弘法主体是西域以及天竺僧人。

据统计,汉代东来译经僧人十人,其中,来自天竺的仅仅四人,六人来自西域;三国魏、吴两国共有外国译经僧人十人,来自西域的七人,仅有三人来自天竺;西晋时外来译经僧五人,来自天竺的仅有一人。

早期佛教之传入,是经由西域进行的,而且是以西域僧人为骨干的,因而许多佛教经典并非直接从梵语译出,而是由古代中亚地区的所谓“胡语”

转折译出的。

这样的一再转译,再加之译人的不谙汉文,使得译出的经典难于满足中土弘传佛法的现实需要。

玄奘出家后西行前的十余年间,于国内学习主要有三大重点:

一是《大般涅槃经》,阐述“佛性真常”

及“阐提有性”

思想的经典;

二是以《摄大乘论》为代表的建构唯识思想体系的论典;

三是小乘佛教的经典。

第一类重点放在真如佛性,探索成佛的必然性;第二类重点放在心识差别,讨论“惑业”

与“果报”

的关联性。

而他所接触的部派论典,以“有部”

、“经部”

为主。

这些部派,彼此间在诸如“三世有”

与“现在有”

等等众多问题上,观点常是南辕北辙;它们更与大乘法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见解差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帝国开局十连抽,召唤诸天神魔听说你爱我重生之独步江湖星宝三岁半被六个舅舅团宠了期待在异世界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女明星的贴身保镖风水秘闻实录官道争锋神诡世界,我有特殊悟性不计其庶网游之命轮之主主神崛起不辞春山遮天之圣体时代慕少,你老婆又重生了大魏霸主商场红颜路罪青春这个人仙太过正经封神战婿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神话禁区农民小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