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小说】地址:https://www.akxss.com
的无名碑石。
随行大臣劝他移走此碑,以免激荡人心。
康熙摇头:“此碑不激人心,只照人心。
留着吧,让后来者知道,什么叫骨鲠之臣。”
他还特意寻访当年程山长后人,赐匾“守道传薪”
,并在书院设“沈公讲席”
,规定每年五月十五日举行“鸣史大典”
,全体师生齐诵《实录》开篇:
>“五月十五,我登坛矣。
乌云不开,但我开口。
雷声未至,但我发声。
纵使身死,声犹在耳。”
岁月流转,江山易主。
到了光绪末年,一位留学日本归来的青年学子重返故土,在上海创办《新民丛报》。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长文《论史之功用》,引用沈念遗信中一句:“修史非为颂圣,乃为问责。”
文章轰动全国,梁启超读后拍案叫绝,亲笔题写刊头,并在日记中写道:“吾辈所求者,非新政,非强兵,乃使国人皆敢说真话耳。
沈文烈,真吾师也。”
民国十三年,北平图书馆建成开放。
馆长亲自主持古籍整理工作,在修复一批明代残卷时,发现一本破旧《春秋左传注疏》,内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笔迹苍劲有力,与《万历初政实录》完全一致。
最末一页写着:
>“余穷三十年之力,记一事,不敢虚;证一言,不敢妄。
或谓我痴,或谓我狂,然千秋万代之后,自有明白之人。
>史之尊严,不在庙堂钟鼎,而在寸心不欺。
>??沈念绝笔”
众人肃然起敬,将此书列为镇馆之宝,编号“国史001”
。
抗战爆发那年冬天,日军占领北平,下令搜缴一切“反日思想书籍”
。
图书馆员连夜转移珍本,将《左传注疏》与《万历初政实录》残页一同封入铅盒,埋于后园古槐之下。
带队的日籍学者听说此事,冷笑:“中国人迷信文字,以为几页破纸就能对抗枪炮?”
翻译犹豫片刻,低声回答:“他们信的不是纸,是人心。”
1945年秋,胜利消息传来,图书馆员掘出铅盒。
盒中干燥如初,字迹清晰。
他们取出那张焦边残页,轻轻展开,在阳光下朗声诵读:
>“五月十五,我登坛矣。
>乌云不开,但我开口。
>雷声未至,但我发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